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君安证券前总裁、深圳晓扬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杨骏

昨天(6月26日)是杨骏的葬礼。

杨骏的讣告,最终是以君安证券(下称君安)前总裁、深圳晓扬投资管理公司(下称晓扬)创始人的双重头衔公布于世。前者为其丰碑,极尽辉煌又颇为短暂。遗憾的是,杨骏第二段东山再起的经历还难言成功,不得不戛然而止。

6月22日下午14:55分,杨骏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44岁。

22日当天下午,这个消息首先在“老君安”的小圈子传开。从24号到26号,几百人的君安旧部,自发地赶赴上海,参加26日在上海龙华举行的杨骏的葬礼。“不仅仅是吊唁杨骏,也是吊唁君安,那个早已逝去、值得怀念的年代。”一位参加者如是说。

很难想象,距君安覆灭已有11年后,君安和杨骏本人,仍在这个市场里残存着这样的影响力。历史上,“君安”背景,是众多公募、私募基金经理富有强悍投资能力的加注,虽然近年来已有衰减。不过,杨骏之死唤起了人们对君安的最后一丝激情。在老君安人的眼中,至今,现在还没有出现一家内地券商,可与当年的君安相媲美。而杨骏,至今还是他们眼中壮志未酬的英雄、慷慨厚道的上司、投资教父。提起君安旧部,杨骏生前也极富感情地称他们当年是一群“很纯很纯”的年轻人,为公司“搏命”。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君安证券崛起,俾倪业界。杨骏少年得志,在不到30岁时,就升任君安的总裁,与董事长张国庆二人,为君安的灵魂人物。在当时《财经》杂志有关报道(参见《财经》1998年8月号“君安震荡”)中,有一张来自君安内部的照片,图中杨骏,俨然一个大男孩。

不过,在1991年底杨骏接手之初,注册资本号称5000万元的君安,账上只有几十万元,随后自1994年开始的几年大熊市中,君安一度亏损高达20亿元。一直到1996年深发展、长虹的拔地而起,以及资产重组行情,君安成为幕后主角。尤为震惊市场的是,1996年12月,杨骏在两天内沽空君安所持的上百亿元证券组合。第三天,《人民日报》社论出台,市场见顶大跌。十年后,杨骏坚称当时未获任何内幕消息,完全是个人判断,“连北京的资金都没有跑,我哪来的消息。”

成功逃顶后,君安投资组合只剩40亿元B股和80亿元现金。

君安任内,杨骏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投资才华,亦花巨资建研究所,在公司培训、海外并购上颇下功夫,要做中国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雄心、眼光、能力,均领业内风气之先。

然而,君安的命运终因高层曲线MBO(管理层收购)遭到举报而迅速夭折。中央纪委、公安部、高检等部门联合介入,张国庆、杨骏等人被停职并接受调查。随后,君安与国泰证券的强行合并在监管部门主持下完成。君安积累的部分巨额财富挽救了后者这家摇摇欲坠、处于财务危机的二流券商。

此后,被免于刑事处罚的杨骏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

杨骏再次公开现身,是2006年春天深圳业界自行组织的第一届私募基金论坛,与会者中君安旧部颇多。杨骏盛情难却,下午赴会,却发现会议因他而推迟到下午召开。此前几年,他先做B股,后转战H股、国际市场,将因查处、离异而大大缩水的个人资产重新再变成以亿为单位,而中国A股刚经历了五年大熊市,杨骏因此在这次会上备受瞩目。

2005年5月,在当年君安旧部的邀请下,晓扬与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合作,在香港推出晓扬成长基金,最低认购额为800万港元,次年3月又发行了晓扬机遇基金,总规模近1亿美元,当时业绩颇为骄人。

谈及此举,他称主要是应君安旧部的邀请,带着国泰君安(亚洲)的客户做做投资。并称晓扬成长主要是自己的资金,而晓扬机遇则是为了照顾过去老同事的恳请,将认购额降低为100万港元。

“私募基金如果无法获得超越最好的公募基金的收益,就没有生存的必要。”杨骏说。2006年9月11日,杨骏曾接受笔者的一次访问,细述其投身私募的心路历程。此时,他看好A股,正准备栖身国内惟一合法的私募基金平台,和平安信托合作,推出投资A股的开放式信托产品。

报道很难回避他在君安的起伏故事,触及当年伤疤,情非所愿。但是再出江湖,对往事需要有个交代。他思虑片刻后接受,态度坦然。

[subtitle=]

当时41岁的杨骏看上去颇为健康,只是肤色偏黑,身形略为消瘦。他位于深圳江苏大厦的办公室,仿造国际投行的装修风格,主色调是樱桃木,窗口一盆绿盈盈的铁线蕨,尤为茂盛。

这次采访从上午10点开始持续了四个半小时。和那个年代迷信天意,沉迷宗教、周易和善走高层关系的证券界风气不同,杨骏称自己不信命运,没有宗教信仰,只相信“科学和艺术”、相信自己。谈及自己的投资屡屡业绩超人,他自认没有任何背景,只是得人之先,较早打下国际化的基础和视野。

杨骏在求学阶段即获得比较系统的训练,1982年,考进大连海事学院计算机系的杨骏,高考数学成绩离满分仅一分之差。1989年,杨骏从大连理工学院与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合办的MBA三年制硕士毕业,该校虽非名门,却是邓小平钦点中美合作首个MBA项目发源地,杨骏因此较早接受了公司财务、案例分析和英文的科班训练。这也是他日后对母校大连理工大学多有回报的原因。这次葬礼,该校的副校长专程赶到上海出席。

1965年出生的江西人杨骏,本身家庭背景亦非常普通,但他曾提及一位台湾亲友,哈佛大学毕业,来大陆发展后传授给他较多台湾证券投资的经验。他亦将特区证券总经理廖熙文尊为启蒙之师。1991年7月,深圳开设B股市场,当时已经成为特区证券的发行部负责人的杨骏,负责所发行B股的所有发行、交易乃至清算,也接触了最早一批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投资者。“光头佬(世界著名资产管理公司Templeton负责投资新兴市场的董事总经理Mark Mobius),我那时就认识。”这是为什么在B股不被市场重视的时候,他几度敢于大手笔投资B股的因缘所在。

“我的价值观就是不买高价股,不买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股票。”无论是当年投资深发展、还是清仓A股,或是买B股、H股,这都是他最终秉承的原则。“价值投资是最基本的原则,无需自我标榜。”

“我一直想,如果不是国家有这么好的发展,如果不是国家培养了我,我也不会做到这些。”他说。

直至采访结束,杨骏中间两次谈及收购兼并、做大交易,目光闪动,称之为“我的理想”、平生最快意之事,然话锋一转,说自己今后只想做个buyside(买方),专业投资人,被动投资、用脚投票。

采访杨骏之时,他当时的桌上放着一本书,《戴维斯的王国》,所述是美国投资大亨戴维斯38岁用5万美金开始投资,三十四年后做到9亿美金,其子再接再厉,创下75亿美金的戴维斯王国。

“此生不会再做第二次专访。”杨骏当时表示在君安期间从未接受过记者访问。

杨骏确实不是一个高调张扬的人。从外表看,他和一个普通的外资券商投行人员无异,衬衫领带、中规中矩。接受采访时他透露自己的座驾只是一辆别克君威。“看上去相当平和,而非想象中傲气逼人的少帅。”监管当局一位赴深圳调研私募基金的官员曾这样描述印象。

“在二十多岁时,心态会比较激进,经过这么多事后,对社会对很多事看得比较公正和平淡。我不埋怨任何事。”杨骏说。“我现在的想法是,不合法的事不做,太激进的不做,招人惹人的不做。”

6点开始工作,阅读大量资讯;开市后看盘,中午小憩;下午收市后打打高尔夫球——这是杨骏那时自述的标准的一天。“我是个勤奋、努力的人。不经过努力,财富不会自动到来。只是做二级市场投资,我觉得有半天就够了。” 他说。

那时的杨骏对内地市场十分乐观。“我现在看好中国,对国家充满希望,对自己做的事也充满希望。”

2006年9月,晓扬投资与平安信托公司合作设立的平安晓扬中国机会一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获批。此后,晓扬中国机会又发行了第二期和第三期。这些基金规模大多仅亿元上下。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都与杨骏的设想相去甚远。

2008年3月,当时上证综指尚有4000点时,杨骏在电话中称熊市来临,并表示5000点时已经看空。而旗下基金没有清盘,是因为手下投资团队还想再看看。“我是不看了。”

再到6000点时,杨骏告诉我的同事,“此生再看不到6000点。”当时工作忙,未来得及给他回电,岂料话中有深意。

2008年后,晓扬投资系列阳光私募产品净值缩水严重。今年4月30日,平安信托发出公告,晓杨中国机会三期基金全部由另一私募基金投资顾问淡水泉赵军所接。现在看来,这应是他根据健康状况进行的最终安排。

早在2007年,杨骏已经将重心转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2007年7月,笔者在北京再见杨骏,他称二级市场投资已主要由属下投资团队负责。“PE买的公司都是几倍市盈率,二级市场动辄几十倍市盈率,太贵了。”

提及来北京出席的私募基金论坛,他表示,其实是借机来探望在北京快上初中的大女儿,“她奥数很厉害”。这一年,他的小女儿刚刚1岁。

当时,杨骏称近两年的的PE投资已达30宗,有的案例还签署了对赌协议。如果杨骏健在,未来也许会演绎出新的风云。

其下属则称只知道他身体一直不太好,但即使“最好的朋友也不知其罹患肝癌的事情。”

2009年6月22日,消息传来:杨骏在上海因换肝手术失败辞世。■

参见2009年第20期《财经》杂志文章:  《杨骏归去来》 

话题:



0

推荐

凌华薇

凌华薇

26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主编

文章